檢視圖片魯迅作品對中國的影響?


回答這問題前躊躇了很久,魯迅這作家及其作品在中國發展過程中,在不同時間下、有不同評價。甚至遭受逼害,慶幸是文革後已一一平反。近年網上下出現不同褒獎文章,但本人認為最能反影魯迅作品對中國人民的影響。需閱讀者的評價,這才會產人連串性的感染力及實在的,所以挑選了兩位,本人認為較且代表性的文章,以供參考:


〔一〕時光易逝,可素牆黛瓦裏藏匿的靈魂-----如此烈性蒼老而永不泯滅的民族靈魂怎麼會隨著小橋的流水逝去?
       
魯迅是不幸的,少時家道敗落,得到的是別人的冷眼和嘲諷;東瀛求學,得到的是中國並不強大的結論,封建婚姻,得到的是無愛的傷痕.魯迅一生漂泊,自南到北,又自北朝南。五十六個春秋對於魯迅來說也許太短了些.為什麼命運不讓他有氣力去頑強地鬥爭下去,不讓他再留下幾筆精神財富,不讓他揭出國民劣根性的瘡疤,不讓他再多活幾年呢?
       
但是魯迅又是幸福的,因為他名垂青史.劃時代的小說,如匕首投槍的雜文,有功底的繪畫,勵志的詩歌,都出自他之手.越文化賦予魯迅一種才氣和俠氣,他雖貌不驚人,身材瘦小,可是他卻有著大智慧大勇氣.他學醫學文,翻譯書籍,研究佛學,把玩拓片;他授課寫文,年得20萬收入。靠稿費能謀生且在北京買房的作家,在當時實屬不多見了。魯迅生活在危險中,卻能保住頭顱,頑強抵抗,真可謂有大智慧的英雄!
       
提起魯迅,就會想起他直立的短髮,想起那支煙斗,想起長衫。可見留給我們的印象也早已不是那個穿西裝的曾經帥氣的紹興人了。生活的顛簸,國家的動盪,也許會讓一個敏感的人過度地衰老,只留下一雙孤獨的厲眼去看透人間的美醜,去得出不論何時都正確的真理。他讓我欽佩!
       
小學的時候,讀《少年閏土》,我只是覺得魯迅在講一個少時玩伴;讀《孔乙己》,我的興趣點無非是茴香豆之類,對於老師講的那些封建禮教大概是體味不出的;初高中讀《為了忘卻的紀念》等雜文,漸漸有了點理解,可是只是欣賞那剛勁有力的語言了!直到上個月,閑來無事,在網上搜出一本王曉明的《魯迅傳》,於是才明白魯迅人生的滋味,北大 錢理群 教授的《與魯迅相遇》和孔慶東的《正說魯迅》相繼問世,讓我知道自己的確是外行了!中國有那麼多的“魯迷”,有那麼多的“魯研”的。魯迅,人們沒有忘記!   
    
〔二〕大概我也該跟著“世界閱讀日”的風,把家裏的《魯迅全集》找出來看吧!


  透過一本書,就能看到 魯迅 先生那偉岸的身影,就能靠近一個偉大的靈魂,難道這還不值得高興麼?
  在讀書時間日益被電視節目所侵佔,在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加以表達的今天,假如我們未能保持足夠的清醒、沒有足夠的定力,稍不留神,就很有可能淪為美國人波茲曼所說的“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”中的一員。
 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現狀,當我翻閱著這本剛剛出版的《魯迅書衣百影》的時候,內心不由得就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感覺。起印數是不是應該更高一些呢?看到不是很高的印數,我這樣想。可是,一轉念,我又替出版社設想:假如果真印得更多,一旦賣不掉,賠了本兒,又該如何?可是,我不禁又反問自己:這是關於魯迅的書,圖文並茂,厚重而典雅,堪稱是一件藝術品,怎麼可能不好賣呢?最後,我堅決地對另一個自己說:初版上市後,肯定很快就會賣光;這本書一定要重印的。這樣想著,心裏便覺得舒坦了許多。可是,為什麼說這是一本好書,怎麼敢肯定會好賣呢?還是讓我們打開這本書,一起來領略一番它的風采吧。
  《魯迅書衣百影》,收入了魯迅著作、翻譯、輯錄古籍、選編藝術作品、編校書刊等書刊封面100幅;按不同的品類,分為7輯。各輯書影,以出版時間先後排序,並加說明文字,很是方便讀者的鑒賞。本書編著者 劉運峰 教授,是參加了2005年新版《魯迅全集》編輯修訂工作的專家。他為這部《魯迅書衣百影》所寫的100則短文,平實暢達,簡要而翔實。在介紹每一幅作品時,文章總是儘量引用魯迅自己的話加以說明。這樣,既沒有編者主觀評價的介入,也就避免了誤導讀者的弊病。因而,這部《魯迅書衣百影》,雖然是當代人所編輯,卻真實地反映出了該書的本來面貌;每一幅書影和說明文字,都能以最便捷的方式,表現出“書衣”裏面所蘊涵著的作品的精神實質。譬如,《墳》的書影和說明文字,即是一例��魯迅的雜文集,收錄1907年至1925年間所作論文雜感23篇。
  19273月未名社初版,大32開毛邊本。
  關於《墳》,魯迅在《題記》中說:“在我自己,還有一點小意義,就是這總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痕跡。所以雖然明知道過去已經過去,神魂是無法追躡的,但總不能那麼決絕,還想將糟粕收斂起來,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墳,一面是埋葬,一面也是留戀。”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ifto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